牙齒矯正的問題,歡迎聯絡我矯正諮詢

校準人生羅盤:讀《人生的五種財富》

目錄

初見的震撼:重新校準人生的財富儀表板

每個月固定讀一本財經書,對我來說是一種紀律,也是一種生活裡的「自我校準」。

《人生的五種財富》帶來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面更大的鏡子。它提醒我們別被單一的「金錢財富」牽著走,否則人生的其他面向很容易被犧牲。

書裡提出的「人生週曆」,讓我第一次清楚看見自己目前為止花了多少時間在追求學業與成功

完成問卷後得到分數:身體(20)、金錢(19)、心理(18)、時間(17)、社會(16)。

這個練習迫使我誠實面對自己,也讓我發現某些看似不急的領域,其實正在默默拖累我的整體狀態。

書裡提到的「生活剃刀」概念,更是狠狠提醒我:我是那種「渴望成長、堅守自由、願意為理想承擔風險」的人,如果一味妥協,就等於慢性消耗自己的核心價值。

這本書像是在對我說:「是時候再一次重新定義你的方向了。」甚至,我還真的動筆草擬了一封「寫給40歲的自己」的信,想讓它成為未來的導航

智慧的共鳴:在跨界閱讀中深化身體與心智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不自覺想起過去的閱讀和生活習慣。

「在感到吃飽之前就不再進食」的觀念,立刻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家裡灌輸的「一湯一菜,吃八分飽」習慣,也呼應了我近年積極運動後對「身體清明」的重視。甚至連《松平家的整理術》裡提到「總是吃到飽,身心就會遲鈍」的話也浮現腦海。

這種跨書籍的連結,讓我感覺智慧其實在不同文化裡都能互通。

書中另一句話也很打動我:「複雜的詞彙,常常只是掩蓋自己理解不足的藉口。」這和費曼講的「能講給大一學生聽懂,才代表你真的懂了」如出一轍。

從康德到羅胖,他們都強調找到「最佳表達句」的重要性。這讓我反思,很多時候我以為自己懂,其實只是停在概念層次,沒有真正內化

從「八分飽」到瑞典語的「lagom」(剛剛好),再到《我的完美日常》裡役所廣司那種「珍惜當下的知足感」,都在提醒我:真正的富足不是多,而是恰到好處

內化的行動:在刺激與回應間創造幸福空間

書裡談到「保留空間並不是因為懶散、相反地、空間是思維的燃料」,我特別有感。因為這正是我在生活裡渴望的「Me Time」。

我越來越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管理的,不只是時間,而是能量。時間可以擠出來,但能量才是品質的來源。這一點,也讓我開始重新看待休息與專注的比例。

在人際財富的部分,書中提醒「矛盾性關係比純負面關係更消耗」,讓我心裡一震。因為這正是我過去兩年深刻的體驗——某些人表面支持你,實際卻帶來更大的情緒成本。

讀到這裡,我用愛瑞克的一句話提醒自己:「別抱怨遇到黑洞人,他或許也曾照亮別人,只是我們來晚了。」這種轉念,讓我釋懷不少。

書裡引用的兩句話成了我最大的收穫:

  1. 「你想讓信仰起飛,還是成為一個充滿遺憾的老人?」
  2. 「我們所愛的每一個人,都是暫時借給我們的。」

這些話像是一次叩問,也是一種召喚。它讓我想起《沒有門檻的幸福》裡提到的「初心即未來」。對我來說,未來或許依舊不確定,但只要能持續保有初心,就不會偏離自己真正渴望的那條路。

總結

閱讀《人生的五種財富》,像是替自己的人生重新校準羅盤。它提醒我,金錢只是其中一環,真正的富足是身體的清明、心智的澄澈、時間的自主、人際的真誠。

最重要的是,保持初心與能量,才能讓這五種財富彼此呼應,成為支持人生的穩固基石。未來無論外在如何變動,我希望自己依然能在這份平衡中持續前行。

歡迎分享!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