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怎麼評斷矯正治療結果,美國矯正委員會提出了客觀的評分制度

大家好,我的工作是牙醫師,同時間在研究所進修齒顎矯正。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齒顎矯正相關的話題。隨著大家對美觀的重視,以及網路的普及,現在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網路上討論矯正治療的過程。

矯正到現在這樣可以拆了嗎?
我矯正後的結果好嗎?
矯正做完才發現有些地方不滿意。。。

每個人開始矯正治療時的條件都不同,也很難達到一樣的結果。雖然矯正治療可以改善牙齒排列,卻沒辦法對骨頭產生太大的影響。大家在網路上追求的美觀改變,有些時候不一定能百分之百達到。但是關於牙齒排列的結果,是有一些客觀標準可以參考。

 

 

為什麼需要客觀的評分標準

美國齒顎矯正委員會(ABO, 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在1929年創立,是美國第一個牙科的專科委員會,在國際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1994年時期,專科考試面臨一個問題,沒有足夠客觀的評分標準來判斷患者在治療後的結果,會讓考生很難準備。

經過五年的時間,才從數百個模型中歸納出精準的客觀評分標準[1],能夠讓考試更公平客觀。

也能讓醫師在治療期間,更明確地知道理想的治療結果應該是什麼樣子。不僅可以提昇學習的效率,也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美國齒顎矯正委員會提出的客觀評分制度

這是美國齒顎矯正委員會,在1998年所提出的評分標準(ABO-OGS score, 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 Objective Grading System)。

矯正治療後的結果,會利用石膏模型記錄下來進行評分,分成以下8個標準進行評分:

1.排列(Alignment)

2.邊緣嵴(Marginal ridges)

3.頰舌側傾斜度(Buccolingual inclination)

4.咬合接觸(Occlusal contacts)

5.咬合關係(Occlusal relationship)

6.水平覆蓋量(Overjet)

7.鄰牙接觸(Interproximal contacts)

8.牙根角度(Root angulation)

 

排列(Alignment

通常第一眼就可以判斷出牙齒排列狀況的好壞,理想的牙弓會呈現一個圓弧的曲線。理想的排列不僅影響咬合功能,也會影響美觀。

 

邊緣嵴(Marginal ridges

邊緣嵴用來判斷牙齒是否排列在適當的垂直高度上。在健康牙齒的前提下,相鄰的牙齒應該有一樣高度或平滑連續的邊緣嵴。高度一致的情況下,更容易建立合理的咬合接觸。

 

頰舌側傾斜度(Buccolingual inclination

通常用來評估後牙的傾斜度,是為了建立最大的咬合接觸量,來提高咬合效率。上下排牙齒有適當的傾斜度來配合的話,可以咬得更密合更好。

 

咬合接觸(Occlusal contacts

矯正治療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提升咬合的功能。治療後是否達到最大面積的咬合接觸,也理所當然是評分的標準之一。但是如果牙齒有型態上的缺陷,該顆牙齒就不會納入評分標準。

 

咬合關係(Occlusal relationship

長久以來矯正醫師就獨鍾第一大臼齒,也會利用第一大臼齒的相對位置來分類不正咬合(分成三類)。會利用上顎第一大臼齒咬在下顎第一大臼齒的哪個位置來判斷是否為理想的咬合關係。

 

水平覆蓋量(Overjet

水平覆蓋量不僅止於前牙,後牙的水平覆蓋量也在評分範圍內。有適當的水平覆蓋量,才能提供有效的咀嚼功能。

 

鄰牙接觸(Interproximal contacts

臨牙接觸用來判斷矯正治療是否關閉了所有空間。矯正治療後如果還有縫隙存在,不僅美觀上堪憂,也容易造成食物堆積,產生牙周相關的問題。

 

牙根角度(Root angulation

牙根平常埋在骨頭裡面無法被察覺,牙根的角度必須透過X光片才能判斷,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適當的牙根角度或平行度能讓牙齒受力後,平均地將力量分散到周圍的骨頭上,減少牙周問題的產生。

 

客觀標準不代表一切

美國齒顎矯正委員會花了數年的時間,才建立起這套客觀的評分標準。目的是為了讓專科考試的過程更顯公平與客觀,也希望齒顎矯正醫師能在職業生涯中努力做到這些標準。

雖然介紹了判斷治療結果的標準,但這些評分都是以健康的牙齒為前提,只能提供參考,並不是說每個矯正患者都需要做到這樣的標準才算完整或成功。

如果天生牙齒就有型態上的問題,骨頭的落差太大或是數目上的不對稱或有其他如肌肉問題等,就很難單純靠矯正治療達到一百分的治療結果。

 

總結

接受矯正治療的期間都會特別在意自己的牙齒排列,平常沒注意到的小細節也會惦記在心裡,算是人之常情。但是每個人治療前的狀態,多少會影響治療後可以達到的結果

矯正的結果雖然有一套客觀標準可以參考,但不代表一定要做到才算完整或成功,就好像考試不是每個人都能100分,60分就算及格一樣。

如果能夠意識到每個人在治療前的不同意願、條件或限制,就會知道醫療行為只能盡力改善現況,也因此,必須體認醫療就是「善意盡力,但不一定成功」的專業照顧。

 

參考

[1]10.1016/s0889-5406(98)70179-9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請留下你的看法 /

  • 關於我

笑顏魔術師——黃淳逸醫師

最懂你的牙醫師,站在你的角度給予客製化的幫助。 深入淺出的文字創作,悉心解決牙齒矯正的常見問題,將正面生活態度融入專業,天使笑容的美麗推手。歡迎透過下方連結找到我。

-學習